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tiktok 事件进展,以及美国留给TikTok的时间为何是9月15日这个时间有何特殊含义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TikTok被反超!VR/AR真的要来了

作者丨翟更章

编辑丨石航千

【亿邦动力讯】扎克伯格和库克“吵”起来了。

2021年3月,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为新一季度财报造势时,大谈公司在VR(虚拟现实)一体机的市场成就,强调自家VR布局正在和VR市场一同爆发。

在过去7年时间里,扎克伯格也一直大手笔投入VR软硬件领域,为自家生态布局。

但苹果CEO库克却在采访中激情澎湃地说:AR(增强现实)才是真正的未来。

扎克伯格气不过,随后在做客直播间时表态:AR眼镜是十年内最难的技术挑战之一,暗指苹果的AR眼镜远未成熟。

……

事实上,扎克伯格和库克并没有本质上的分歧,两人都曾公开表态:“AR眼镜将是下一代计算机”。其实是在为实现共识,碰撞更可信的路径。VR和AR虽然在当下的应用体验中尚存差异,但未来,两者并不会存在明确的界限,都会是通过技术创造和现实世界相关联的虚拟世界。

只是如今,两位掌握近5万亿美金资产的大佬的发声,让行业在吃瓜的同时也猛然意识到:由智能手机构建的数字时代或将面临更迭,VR/AR真的要来了!

01

VR/AR来了

智能手机面临替代危机

从“斗嘴”到用“元宇宙”概念搅动全球市场,扎克伯格和库克在VR/AR领域显得异常活跃。但在十年前,这些话题还是微软、任天堂、Sony们角力的战场,微软是第一个提出“下一代计算机”愿景的企业。

2010年,时任微软CEO鲍尔默在发布Kinect体感套装之后,就开始四处宣传微软正在研发下一代计算机。2015年,这个“下一代计算机”——HoloLens头盔发布,是一款分体式AR眼镜。随后,现任微软CEO纳德拉直接将HoloLens上升到了“人类前所未有的能力”层面,并将其定义为MR(混合现实)头盔。

2016年,微软和老搭档Intel开始一起展示VR/AR领域的成绩,分别推出ProjectAlloy和ProjectEvo项目。两家错失智能手机市场之后,立誓要抢先布局并提前拿下下一代计算机——VR/AR。Intel甚至在开发者大会上明确表示,自己的规划就是,打造新一代“能够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能力”的设备。

2018年,高通发布第一代VR/AR设备专用芯片XR,并对外明确:XR(扩展现实)是下一代移动计算平台。

这是早期大佬们对未来的预判:VR/AR将替代如今的计算机形态。

其实,曾经大家也认为智能手机会取代PC,但直到今天更先进的技术产品出现,智能手机也没能完成这一任务。这预示着一个“可怕”的现实:在这场由技术推动的新旧宇宙切换中,最先被替代的,或将是智能手机。

事实上,无论MR还是XR概念,其真实落地的终极产品形态都是“一体式AR眼镜”。可仅仅是作为过渡产品的VR头盔们,能力已经足够替代智能手机。

在软件生态上,智能手机和PC将会被无缝替代。对比智能手机,VR/AR设备能够提供比键鼠、触控屏更精准更符合直觉更高效的手势交互体验,无论是Windows、macOS、Linux还是Android、iOS,他们的软件服务可以直接在VR/AR设备中使用,同时还能做到更高的性价比。重要的是,VR/AR设备在覆盖手机的软件生态之外,还能提供更多独特的软件生态服务。

商业场景方面,VR/AR有能力实时扫描现实世界,实时推送、标注与相关事物关联的超链信息。这使得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相当于将所有线下事物线上化,直接拓宽了互联网的商业空间。

而从消费场景来看,VR/AR在社交、办公、游戏、影视、教育、企服等领域已经有了诸多优秀案例,只待VR一体机销量的规模爆发。彼时,包括电商在内的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业务都可以直接无缝转入VR/AR,获得超越智能手机里的更好体验。

回看VR/AR生态,已经发展了超过十年时间,始终没能展现“威力”,直到2021年元宇宙大热才走向大众。但其实,这个转变并非只源于元宇宙概念的出现,而是背后的技术和硬件能力的突破,终于达到了承接行业爆发的程度。

时间回到2012年,当时整个消费电子行业还在讨论,如何满足用户对屏幕的无线需求、如何打造更符合直觉的操控体验;2014年,第一代VR设备——GoogleCardboard的VR盒子出现,虽然市场保有量迅速过亿,但因为体验问题没解决未能普及。

然后就是HTC、Sony、valve、Oculus主打的PC外接VR头盔,和以20亿美元天价被Facebook收购的Oculus研发的3自由度VR一体机。但PC外接VR头盔价格过高,难以进入大众市场;3自由度VR一体机游戏体验差,与智能手机、游戏主机、PC等相比没有竞争力。同期,GoogleProjectGlass智能眼镜也因为体验问题,经过几轮挣扎后彻底退场。

实际上,VR/AR过去10年发展的最大困境在于核心芯片组和屏幕技术,尤其是核心芯片组。直到2019年底,高通第二代VR/AR专用芯片XR2发布,才出现了一套性能合格、能够支持6自由度、双目摄像头空间定位技术成熟的解决方案。而后经过一年多的产品研发、软件适配,VR一体机市场才在2021年彻底爆发。

AR眼镜相关芯片、屏幕技术如今也正进入落地期。合格的AR眼镜用、单色MicroLED屏幕已经成熟量产,合格的全彩版也走在量产路上。而相关产品的芯片既可以使用高通XR2,也可以使用高通Wear系列。前者性能表现优秀,可用于分体式AR设备;后者功耗低,可用于轻便型AR智能眼镜。

与过去十年围绕游戏发展的智能设备潮不同,这一次的VR/AR设备从研发之初瞄准了颠覆智能手机的目标。沉浸式超大3D屏幕体验,模拟真实世界的操控体验,再加上可穿戴的轻便体验,都决定了这一全新产品形态未来将成为取代智能手机等产品的核心设备。

而这个结果似乎也并不遥远。当下,正处于VR头盔的成熟推广期和AR智能眼镜的落地探索期,市场进展比预计中的速度来的更快;AR眼镜也在快速成熟,有可能紧随VR头盔引爆市场。

02

全面爆发

消费电子巨头挤入市场

2021年11月,高通CEO阿蒙公开表示,OculusQuest2销量已破千万台。在随后的圣诞季购物潮,Oculus设备激活必须用到的Oculus应用,更持续霸占苹果AppStore免费榜第一的位置。这意味着,在此期间,OculusQuest2的销售量在百万量级。这样的数据直接反超了常年霸榜的TikTok。

这对于VR/AR市场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扎克伯格曾表示,当VR头盔市场存量达到1000万台时,VR商业生态就能进入自增长循环。而现在,这个节点已经到来。

2021年的Q2和Q3,HTC相继发布了自家的VIVEFocusVR一体机、VIVEFlow分体VR眼镜。业内数据显示,这一系列产品的销量也已经超过百万。可见VR设备的火爆趋势。

事实上,VR设备的火爆并不完全是因为元宇宙概念的热度,而是整个技术迭代让VR设备较此前有了明显的提升。6自由度、6G运存、128G内存,就早已经成为了各家最新一代设备的基础配置。(6自由度是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的空间移动同步体验虚拟世界)

上述HTC的两款设备,就是技术更迭后新体验设备的典型代表。

此外,今年年初开始,Meta还向业界疯狂暗示自家全新VR头盔OculusQuestPro。只是现在,市场还只能看到一个宣传视频,视频中虽然连产品概念图都未展示,但气氛已经拉满。

在VR一体机市场进入爆发节点的同时,AR眼镜产品技术也已经成熟,正在快速落地。

上个月,OPPOAirGlass智能眼镜的发布打响了消费电子品牌进入VR/AR领域的第一枪。只是,这一产品从实际应用来看,更像是“带屏幕的智能语音设备”。由于产品还处于落地应用初期,还难以实现重度AR服务,所以OPPOAirGlass的宣传语中也没有体现AR,而是创造了aR(辅助现实)这个词来阐述产品定位。

从技术配置上来看,OPPOAirGlass配备了绿色单色MicroLED屏幕、衍射光波导镜片和高通Wear4100芯片解决方案。其中MicroLED屏幕、衍射光波导镜片是未来AR眼镜的关键技术。

VR/AR市场的爆发受制于产业链。2019年,OPPO发布过一款双目AR一体机,2020年还发布了分体式双目AR设备,不过两款都仅作为概念机展示。最终选择了性能相对简单、功能更加基础的智能眼镜量产。

好在,日前天风证券爆出苹果眼镜即将上市的消息,加大了整个行业对产业链的信心。而从目前市面上的几款类AR眼镜来看,在最核心的屏幕体验上,行业其实已经相对成熟。

其中,OPPOAirGlass确定在2022年春季上市,预告着AR眼镜行业核心的供应链已经成熟,接下来用户只需等待芯片性能升级和更优的解决方案。

03

“跑步进化”

VR/AR市场进入巨变期

和智能手机一样,VR/AR设备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分形态、分阶段的节奏:VR一体机、AR智能眼镜、SeeThrough(透视,即利用摄像头实时呈现周边环境的技术方案)式AR一体机、分体式AR眼镜、AR一体机,乃至于还处于“科幻”阶段的AR隐形眼镜。可以预判,每进化一步都可能对消费市场产生影响。

可以看到,VR一体机销售的爆发,已经直接“威胁”到了游戏主机市场。如今,VR一体机引领未来的定位和用户付费意愿已经对游戏开发者的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而在游戏主机这样一个强调质量和独占特性的领域,失去开发者将很容易陷入生存危机。未来,游戏主机将随着这一趋势,逐渐演化为VR一体机的附属设备,以边缘计算功能存在。

而相比于游戏主机,VR一体机在消费者需求场景的覆盖方面,想象力也更大。比如观影、教育……随着3D影视、VR影视商业模式的成熟,包括智能电视在内的相关市场空间也将被压缩。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是混合在一起的,SeeThrough式AR一体机和AR智能眼镜交替共存。(SeeThrough式AR一体机本质上还是VR一体机,通过摄像头将现实场景实时投影在头盔里,以达成AR效果。)

前者的成熟期与后者的成长期重合。而等到SLAM空间定位技术和手势操控技术成熟之后,配合更加炫酷的外观设计、全新屏幕技术的应用、高性价比的价格,再加上语音助手和物联网技术生态的成熟,SeeThrough式AR一体机和AR智能眼镜将可以替代智能电视和平板电脑,甚至提供更好的应用体验。

第四阶段则是分体式AR眼镜。随着屏幕技术、无线串流技术和传输接口等技术的成熟,分体式AR眼镜将全面进入市场,进一步威胁平板电脑市场,甚至蚕食PC市场。特别是智能手机与分体AR眼镜的整合,将带来媲美PC的办公体验,传统PC笔记本市场将大幅下滑,直至面临彻底淘汰。

如今,USBTypeC接口市场普及以及技术升级已经趋于成熟,WiFi7技术也已经进入市场落地,屏幕技术也比想象中进展要快。分体式AR眼镜甚至在当下市场发展的第一阶段,就实现了落地,但生态和体验的成熟要排在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就是终极的一体式AR眼镜。在5G边缘计算和QoS的落地应用以及光芯片、MicroLED屏幕、WiFi7技术的发展下,一体式AR眼镜逐渐成熟,智能手机市场也将被取代。

一体式AR眼镜的普及和分体式AR眼镜的过渡,将促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游戏主机形态进一步整合,演变成廉价的备用休闲通讯工具和边缘网关。最终整个市场能够撑起规模的将只剩下一体式AR眼镜、中低端智能手机、智能手表。

与智能手机在PC市场外找到了新需求相比,VR/AR是完全基于智能手机软硬件生态生长出来的,这代表着VR/AR对行业的影响将加速到来。虽然技术的发展路线会分为5个阶段,但各阶段前后的时间间隔会比想象中要短,整个市场将会呈现混战状态。

放眼整个行业,面向消费端,VR一体机已经准备好进入大众市场;面向产业端,小尺寸高分辨率高刷新率的LCD、OLED、MicroLED屏幕和衍射光波导镜片技术正在快速投产,相关资源正被各方争抢。

如果按照扎克伯格等元宇宙的力推者所宣传的,元宇宙代表着全新的时代,那么VR/AR硬件技术的发展则决定了这个新时代来临的速度和对社会改变的深度。

确定的是,这场变革将比想象中来得快速和激烈!消费行业的从业者需要提前有完整的预判,以做出更好的切入点。

特斯拉可能要把特朗普拉下台 | 深论

最近的美国可以说是相当的不太平了,前些日子TikTok的事情还未平息,特斯拉的股价又紧跟着开始暴跌,截至9月23日其股盘大跌10.34%,市值蒸发409亿美元,在短短两个交易日内,总市值超过3500亿美元的特斯拉就蒸发了超过4000亿人民币。可想而知,马斯克的心里一定不是那么好受。

特斯拉的股价暴跌,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特斯拉的电池门事件。特斯拉于北京时间9月23日发布了全新4680型电池以及ModelSPlaid,但是众人对特斯拉是否应该自己去做电池这个事情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因为时至今日电池已经是一个门槛非常高的专业化的行业,主要的电池技术还是掌握在宁德时代、LG还有比亚迪等少数电池大厂手上,全世界所有的电动车都在用这些厂商的解决方案。因为这几个大厂不仅在电池制造上有很高的技术壁垒,而且也有非常高的生产比例。如果特斯拉真要进军电池领域,那势必会有一个巨大的投入,更可能会有一个很长的爬坡期。但特斯拉的财务状况才刚刚有所好转,一旦投入电池领域,那很可能它的财务情况又会急转直下。这应该就是市场不太看好特斯拉电池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特斯拉出现了网络问题。上周三全球特斯拉的产品突然出现网络中断情况,甚至有部分车主反应汽车居然无法发动。这一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特斯拉等新能源车潜在的风险。大家可以想想一下这样的画面,今日万里无云,你的心情也是格外的明朗,于是你决定开着你心爱的新能源车去外面兜兜风,结果走到半道儿上,车突然遇到断网出现行车问题,此情此景,你就说这让人慌不慌吧。

第三,特斯拉股价存在严重泡沫。特斯拉的股价在之前已经被吹上了天,虽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销量很高取得了一些历史性突破,但从总体上而言,它无论是销量还是利润都不足以支撑它目前这样高的股价。

为什么特斯拉在销量和利润上的表现并不是很出色,但为何股价却还能涨到如此之高?

根据我个人观察,主要是特斯拉有这三股力量的加成:

一是特朗普政府在"放水","浇"出了全球第一市值车企特斯拉;二是因为特斯拉销量的提升,财务状况好转;三是因为兄弟公司SpaceX一些重大的火箭发射项目有了新进展,从而带动了特斯拉的股价上升。

由此一来,特斯拉成为了这些炒家的一个重点目标,但相信所有拥有一双慧眼的人都能看出来特斯拉的股价是有泡沫的。而且从目前情况看来,特斯拉泡沫正在破裂,毕竟有一句歌词写得好“全都是泡沫,只一霎的花火。”

以我个人观点来看,特斯拉在电动车领域并不是说完全达到了一个独孤求败,没有对手的境界。因为保时捷电动车Taycan的销量已经超过了自家的王牌车型911。这就意味着保时捷在电动车领域上已经取得了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大家都必须承认保时捷的车才是真正的主流精英。要是保时捷能够再推出几款既实用又性价比高的电动车车型,比如说,卡宴或者Macan之类的,同时再把价格继续往下打,如此一来,保时捷将会对特斯拉产生更大的威胁。因为保时捷不论是品牌影响力还是产品的性价比,以特斯拉目前的水平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

另外,奔驰EQC的销量也在快速提升,作为BBA中第一款拥有高成熟度的电动车也受到了很多传统客户的认可。对年轻的科技从业群体来讲,他们可能更愿意选择这种带有科技风的品牌,比如说特斯拉、蔚来或小鹏。反过来,相对于那些态度保守一点而且购买力又很强的中年客户群体而言,他们更倾向选择奔驰这种拥有较高的品牌美誉度的品牌。

目前宝马和奥迪也正在努力加大对电动车的投入。虽然特斯拉抢占了一个先机,但这并不代表它未来能够竞争过BBA和保时捷这样的传统车厂。因为无论是技术、平台还是服务这些传统车厂都已经具备丰厚的实力,产品形象已深入人心。同时,再加上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崛起,这对特斯拉来讲不就相当于是夹缝生存吗?一边是来自传统高端车企的挤压,另一边是来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挤压,可想而知面对双重压力的特斯拉,未来的日子并不会过得太平稳。因此,现在投资者给出特斯拉这么高的估值,显然是对风险考虑得太少了。更重要的是一旦特斯拉的股价暴跌,也会出现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美股下滑,光是最近几天美股就下滑了5%。

以目前大趋势来看,美股在接下来会进入一段时间的下降通道,先不说别人这肯定会把特朗普给急坏的。因为根据我的观察,美股有一个隐性的表现,即越是临近美国总统大选,它的不确定性就越高。

可能这时候有外行人就会问了“股票和大选有哪门子的关系?”

说来简单,这都是因为川建国的胜选和美股的走势几乎是捆绑在一起的,一旦美股开始大幅下跌,那么川建国胜选的可能性也会随之急剧下降。而川建国的对手是民主党人,他们选择做空美股其实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打法。现在几乎所有美股的科技股都处在一个被高估值状态泡沫严重,所以很可能只是先从特斯拉这里撕开一个口子,接下来美股一系列的科技股泡沫都会挨个儿被戳破。若是美股挺不过这一轮暴跌,那么特朗普八成也要跟他的总统的宝座失之交臂了。

也许两个月之后我们再来看今天特斯拉的电池门事件,大家都会笑谈说这是把特朗普拉下台的成功起点。有时候世界就是这么魔幻又奇妙,往往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边儿的两件事儿,就能产生巨大的联系,这可能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那样“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美国留给TikTok的时间为何是9月15日这个时间有何特殊含义

关于美国为什么给听tiktok的时间是9月15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我在上个问题下已经做了回答,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然后这个问题我会通过以下几点做出详细解答。

一、关于美国强行购买tiktok的新闻事件。

因为还有的小伙伴不知道tiktok表示什么意思,其实这就是抖音的国际版,那么下面我们也会统一用抖音国际版来讲。在几个月前美国强行要收购抖音国际版,理由是抖音国际版危害了美国的国家安全这个问题就很搞笑了,为什么一个APP可以危害一个国家的安全呢?所以这个理由并不能让人信服,这是一种海盗行为,非常可耻。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一个公司再怎么强大也对抗不了美国整个国家。那么为什么美国留给抖音国际版的时间是9月15号呢?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二、为什么要把时间选在9月15号?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并不是因为抖音国际版伤害了所谓的安全问题,而是美国的特朗普是以收购抖音来当成自己的业绩,去争取选民的投票的,因为今年是美国的大选年,方不想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赢得选民的好感,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小阴谋,人尽皆知。

三、之前的进一步进展是什么样的?

上面有提到这样的强盗行为,当然不能让他们简单得逞了,所以一直到现在这个时间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结果。之前的时候,美国强行拉拢微软这家公司来收购抖音国际版,但是好像并没有谈好,因为微软其实在算法这一块做的并不是特别好,后面的话也跟其他公司也谈了关于这样的收购。关于抖音国际版被收购的这个事件,目前还没有一个结果,我们也希望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处理的方法吧。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他们以破釜沉舟之势前行

近年来中美博弈,两国角力体现在方方面面。封杀华为、封禁TikTok等更是美国全面打压、遏制中国科技领域崛起的标志性事件。面对这一轮中美博弈,在社会各界以及民众当中,有一个共识被进一步地激发,那就是: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2020年的9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把美国“卡脖子”的清单,变成为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

近年间,我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射到中国科创的尖端领域,与中国尖端科技的领军者们相约问答。《问答神州》特别节目--逆风丹心,中国“智”造。

戳这里观看本期节目预告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

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

2020年6月23日,中国北斗三号第55颗、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从北斗一号向中国提供服务、北斗二号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到北斗三号向全球提供服务,中国北斗人从奋起追赶,到并跑超越,实现着卫星导航领域的“腾跃”。

回顾1994年,中国政府决策启动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工程。彼时,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都已经完成了全球组网。卫星导航刚刚起步的中国,正面对着西方强国,对其实施的、最严密的技术封锁。

谢军:在“北斗”之前,1994年我在国外的通信卫星公司参加了一年的卫星监制工作。在那期间,我们国家研究通信卫星时引进的一些产品,无缘无故被禁运和技术封锁。北斗一号立项时,国外对我们技术禁运、不把一些非常高指标的产品卖给我们,应该说还是有所考虑的。研发北斗一号时,我们提出引进的一些产品,国外最后基本上还是按计划供给我们了,对整个工程进展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北斗二号开始,就明显感觉到国外在有些产品上,跟我们讨价还价、或者就不提供我们所要求技术指标的产品。

时间精度是卫星导航的命门,天地间时间越同步、误差越小,定位的精度就越高。有“导航卫星心脏”之称的星载原子钟就发挥着提供时间基准的作用。北斗三号卫星上配置的新一代国产原子钟,其精度比此前“北斗二号”上的原子钟要高出一个数量级,据称300万年只有1秒的误差。

谢军:北斗一号的原子钟是买美国的,到北斗二号,我们开始跟欧洲谈。当时欧洲自己的原子钟也没入轨,也没经过验证,我们为了把自己的卫星发上去,就跟欧洲交流,同时启动了自主研发原子钟的技术。我自己也知道,根本不要想能和人家谈“技术公开”,当我们希望欧洲能供应一些更高指标产品的时候,他都说只能达到这个水平,再高指标就要对我们国家进行技术封锁。

关于技术转让就不要想,谈也别谈,成品给我们也不行。从2007年,当时发射我们第一颗导航卫星,其中的四个原子钟,全是用我们国家自己的铷原子钟。

吴小莉:那北斗三号呢?

谢军:基于对欧洲公司产品的了解,公司老板帕斯卡也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2015年,在西安开导航年会的时候,他开玩笑地说,要我以后再买他的原子钟,我说不会买你的了,除非你的原子钟比我的要好两个数量级,价钱低我的一倍才行。从北斗三号开始,我们全部启用自己的铷原子钟,同时北斗三号还采用了氢原子钟。氢原子钟比铷原子钟的个头体积大一些,电性能指标更高、更好。

2015年的8月,两颗全球系统试验卫星首次建立起了星间链路,标志着中国掌握了这一个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谢军解释说,按照传统卫星管理手段,要想控制使用好绕地球飞行的卫星,需要有遍布全球的地面站。但是在难以全球布站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卫星之间的星间链路,实现卫星管理卫星,这是世界导航领域的前沿技术。

谢军:北斗系统是一个长期稳定运行的系统,我们国家建设北斗系统的原则就是独立自主、独立运行。如果在国外建站,系统运行时就要依赖于那个站,一旦有特殊情况发生,这个系统可能就无法再正常运行。

吴小莉:星间链路这个技术对于我们来说,掌控有困难吗?

谢军:应该说单个的产品技术上,对我们国家并不是说有什么障碍,但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网络,星间链路还是有很多很多难题。一旦有一个节点在中间有点故障,那么整个网络需要路由协议、需要怎么调整,所以在这上头应该说我们还是解决了很多很多关键技术。

中国“量子通信之父”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

如果说北斗卫星的全球组网,终于在无限大的太空中,为中国划出了一块自主空间,那么在无限小的微观世界中,中国和其它世界强国正开展着在量子科技领域,如火如荼的角逐。有日本媒体日前报道称,在这次量子技术革命中,中美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和专利申请位居世界前两位,并驾齐驱,领衔世界。

从“追随者”到“领路人”,潘建伟说,“这是因为十年前,我们就选择了从基础研究起步的艰难道路”,从基础的原理到实际的应用,这背后需要有无数的实验来证明。

潘建伟:我们做第一个实验时,说句老实话,没敢向国家提出来要钱。我们从其他项目里东凑一点、西凑一点,大概凑了一百多万。先在合肥大蜀山做了一个证明纠缠光子分发的实验,后来才向国家申请,能不能给我们五六百万,让我们证明更远一点的距离也可以。所以我们是先做实验,做到大概2011年,才敢向国家正式提出这个建议,国家也同意了。

我们做地面实验,光靠我们这个团队其实就不够了,需要有从事卫星平台的人、搞空间光学的人参与,他们有我们需要的知识。相比我维也纳的导师,他掌握跟我差不多的知识,但奥地利要集全欧洲之力才能进一步推进实验。但不是同一个国家,不是同一个系统,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么一来,他们的立项过程就比我们大大地落后了,不过我想他们很快在欧盟应该也安排这样的项目了。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经比别人领先五年,开始做这个东西了。

在国际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的目标是力争到2030年左右,率先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构建信息充分安全的“量子互联网”。

2017年9月29日长达2000多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建成开通。结合“京沪干线”和“墨子号”的天地链路,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构建,奠定了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全球领先地位。

潘建伟:“京沪干线”只是由本来点点不保密,实现到只有32个点需要保密的一个进步。从前我们用所谓的专网,专网只是一根光纤,光纤传过来的中间点点,别人都可以对你进行窃听,所以我从每个不安全的点,缩减成只有32个点是不安全的。

吴小莉:如果发生了特殊情况,中继站可能被破坏,或者以量子原理来说,如果被篡改,那这个信息就无效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潘建伟:比如你给我发邮件,这个邮件不只是通过一条线传送,这是一个网络,如果这一条线路被别人给挖断的话,我就从另外一条路走过来了,所以我们这套系统,有一个警示的作用。你这边路如果有人在窃听了,它会告诉你这里的信息不能用,然后信息就从另外一条路过去了。所以可以非常方便地避免别人对网络的、对你的信息的监控。但是有一条得必须得保证,如果整个网络都被别人掌握了,那你就整个国家都被别人控制了,那就没有办法了,这是一个基本的通信安全前提。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

总工程师林鸣

如果说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和量子通信科技,为我们架设起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通信坦途,那么被英国媒体誉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则实打实地跨海连接三地,是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一环。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全长超过50公里,被称作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技术最复杂、环保要求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的“超级工程”。其中,岛隧工程是大桥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回忆起立项之时,林鸣说:当时中国在外海沉管领域还是一个空白,所以最初,林鸣一直希望能够找国际一流的公司,合作完成沉管隧道的建设,结果却大出预料。

吴小莉:您去了欧洲的一家顶级公司商讨,结果人家开了1.5亿欧元咨询费?

林鸣:是最好的公司。对,仅仅是咨询费,还不包括核心技术转让,只是提供咨询服务。

吴小莉:据说您后来还是商量了一下,说如果给三亿人民币,可以帮忙做什么?结果对方怎么说?

林鸣:对方说给你唱首祈祷歌,真的,他说我给你唱首祈祷歌。最后对方讲,如果你现在跟我签这个合同,9亿人民币,如果你回头再来找我签这个合同,他说1.3亿欧元,没有商量,最后就是这样地结束了谈判。后来我们中交集团,下决心嘛,回去开会、汇报,太贵了,太贵了。当时我们的周纪昌董事长问我,他说:林鸣,怎么办?我们自己研究行不行啊?我说行,自己研究,自己解决。我们花两个亿人民币,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两座面积各十万平方米的人工岛,是岛隧工程的关键工程。120个巨型钢圆筒,每个直径22米,截面相当于一个篮球场,最高达50多米,差不多是18层楼的高度,单体的重量约550吨,每在海里打下一个钢圆筒,其重量就相当于钉下了一架空客A380。

林鸣说,每一步的推进都是未知、都有风险。借助卫星定位、雷达系统,解决了运输过程中巨型钢圆筒遮挡视线的安全问题;经过多次分析评估,利用四个重达200吨的锚,固定住单艘10万吨的船,解决货船停泊问题。120个巨型钢圆筒的制作、运输和振沉,每一个环节都是中国工程师从未有过的尝试。林鸣感慨地说道,用“大型钢圆筒围岛”的快速筑岛方法,取代传统的抛石填海作业方式,这其中要科学技术,也要一颗敬畏自然的心。

人工岛建设模拟图

海底沉管隧道的建设,是岛隧工程另一个关键性项目。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共用33节沉管,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这些沉管采用“工厂法”预先制成,为此,大桥的建设者们仅仅用了14个月的时间,便在外海的荒岛上,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沉管预制厂,并且创下了浇筑百万方混凝土,无一裂缝的世界奇迹。

把跟航母一样重的沉管浮运到施工的现场,并且准确地沉放到海底50米深、已经铺好的基床上,而且还要与前一个沉管实施精准对接,其难度和挑战可想而知。从第1节到第33节的沉管,每一节的安装,都有自己的故事:第10节的沉管安装之后,实测偏差超过预计,工程停滞100余天,终于明晰是海水、淡水的二重结构导致;第15节沉管的安装用时5个多月,三次浮运,两次回拖,终于攻克回淤难题。

吴小莉:我们最终接头安装的时候,你为了要试验最终接头还专门去了荷兰。荷兰那家公司为此还升起了中国国旗,据说是他们第二次升起他国的国旗。

林鸣: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关系不好,我们打了五年嘴仗,因为我们说什么他们都认为不行,都说No,No,No。

吴小莉:就是我们的创新,他们都说不行?

林鸣:我们太没有经验了,第一次做,人家也不知道你行还是不行,非常谨慎。因为港方要求很严的,不能通融,所以一定要得到他们的签认,我们才能用那批图。然后我们把这个图反复改了很多遍给他们以后,他们就不停地给你提问题,去一次又给你提几十个问题,不停地提。最后没图,工程就停了,我着急啊,当时跑到广州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借了一个会议室跟他们开会,开了两小时,他就跟我讲,要去吃饭,走了。我们一大帮人开车从珠海,那么忙的情况下,跑到香格里拉和他开会,他开了两小时走了。我们感到很有压力,在这样一种关系下,我们共同生存了五年,第五年的时候,我还非常生气,后来对方非常盛情,一定要请我来看看,派人反复邀请。那我想意思意思吧,我就去了。去了发现对方很真诚,真的很真诚,高层领导、高管都来了。

林鸣:我本来不打算和他们做什么交流,但后来他们感动我了,从那一刻真的改变自己,我认为要开放、要交流,尤其像工程领域、技术领域。因为我们站在人家的肩上,人家也要站在我们的肩上,这个社会才发展得更好,那一刻我改变了。那以后我真的是,我对所有人都开放,希望他们来参观,来看看。

你像我们现在,填补了外海沉管隧道的空白,在世界范围而言,中交集团在沉管隧道的领域上,用国外非常权威的专家的话来说,中国从一个沉管隧道的相对小的国家,因为这个工程的建成,变成了世界的领军国家之一。这些东西,都使中交集团得到提升,包括像项目的全球资源整合的能力、合作、开放等等。还有思想和人才交流,我们都是受益匪浅。

更多精彩,敬请收看:

2020年10月09日首播的:

凤凰卫视《问答神州》特别节目

《逆风丹心,中国“智”造》上集

编导:孟涵

摄影摄像:孟涵、马马晋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点赞(893) 打赏
Tiktok咨询
TikTok卖家交流群
跨境卖家专属社群
专家咨询
跨境卖家资讯群
集结行业大咖卖家,助力品牌出海,赶紧加入!
入群福利:
领取最新跨境行业研报+跨境工具导航包